《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12 19:21:17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半截蜡烛》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

备时,我就在思考:略读到底该怎么教?虽然同科头老师介绍经验和《教师教学用书》中,也听到、看到一些“略读要以学生自己读懂为主”,“略读任务要单一,要充分运用好前导语的提示作用,解决一两个问题即可。”“在教学时间上基本用一时完成。”等等,但在以前的教学实际中,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自读,如何选择教学任务,如何利用导语等还是很茫然。带着这些迷惘,我又重新进行了单元备:单元主题是“语言的艺术”,要求孩子们阅读本组,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而再看导语中的学习要求:先读读下面的剧本,想想剧本中讲的是什么事,说说你最欣赏谁的语言;再分角色演一演;还可以讨论一下剧本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有什么不同。这些学习要求不正是围绕着单元主题提出的吗,于是,我的心中豁然开朗,堂就围绕着这四步引导学生学习:一、初读,畅谈感受并了解剧本的特点;二、再读,了解大意;三、深入学习,体会人物语言;四、总结延伸。

按上述四步教授《半截蜡烛》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后,我明白了只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能较好地发挥略读的原有效应。“一个中心”即以学生的自读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扣住单元重点,点拨难点。在《半截蜡烛》中,以语言实践为主线,引领学生了解阅读剧本的基本方法,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在读、议、演、拓展中品味语言的艺术,吸收人内涵,培植人精神,让堂有了“亮点”。本堂,成功之处是先引导孩子深入钻研教材,让学生静静地思索,静静地写批注,用笔把自己的独特体验与剧中人物进行了对话。然后抓住剧本中最精彩的部分让孩子交流如何抓住提示语、人物的年龄特点、所处的环境等演好角色,同时在演的过程中再次去品味语言的艺术,最后让大家下找些剧本读一读,从而拓宽了学生阅读的范围。这样略读也就“略出了精彩!”

但是,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没有及时对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后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看,我们教师在备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堂上更要关注学情,并予以及时反馈。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2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择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 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 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考虑到.因此许多老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达到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么考虑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老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同,也有违老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 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助学生感悟吗 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3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的三个情节展开,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紧张气氛也越来越厉害。我觉得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也能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表达情感,欣赏人物的人格魅力。我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情节教学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指导深入研读课文,了解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对于第二情节启发学生用学习上节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认识;第三情节,我则是在将重点落在杰奎琳的语言上,通过种种朗读,让学生自觉地体会感悟杰奎琳这个女孩的机智勇敢。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也不同,从实施整个教学得效果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写作作为这节课的一个训练重点。课文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大家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化险为夷,侥幸躲过一劫。我觉得这应该是这节课的高潮,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启发学生想象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分别会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的神态和动作等。合理的想象是训练的重点,语言的表达更是作为训练的要点。因为课堂上的品味与感悟,加上我的点拨与指导的到位,学生的说话训练时高效的。课后再请学生把这一内容续写下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学生的写作欲望极其强烈。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4

《半截蜡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2课。课文记叙的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小故事。法国妇女伯诺德夫人家是盟军的一个情报中转点。一天晚上,围绕藏着情报的“半截蜡烛”发生了一个斗智斗勇、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虽然课文的故事相对比 ……此处隐藏11201个字……>5、总结: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三、作业:

1、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2、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比一比谁问的问题最有价值。

附:

1、介绍二次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全球60%的国家参战)、伤亡最重(5000万死亡)、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2、介绍《马赛曲》

“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祖国鲜血遍地,你可知道那凶狠的敌兵到处在残杀人民!他们从你的怀抱里杀死你的妻子和儿女。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半截蜡烛》教后反思

丹阳市实验小学

徐留军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一、深入解读: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

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教师引导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语文,语文,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导今后的课程教学。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遗憾的是,时间的分配上还是显得仓促。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4

《半截蜡烛》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线索,细腻地刻画了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课我设计以学生诵读为主线,以读促讲让学生透过读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课伊始,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但是由于我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不足,其次由于对略读课课型教学,课堂上少讲、精讲,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的特点,没有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对这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把体会人物特点的朗读过程指导的过于细致,没有抓住杰奎琳这个重点进行朗读指导,所以浪费了好多宝贵的时光,到最后致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

另外,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一个学生在读“伯诺德夫人”时读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强调了“若”和“诺”的读音,没有及时的对文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之后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

每次反思课堂,我都要为自我对学生的特点、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虽然我也听了高老师、李老师等几位老师的课,课下也抽时光看了教科书、教参等书。可能是我这个人太愚笨了,还是没有学到她们的十分之一。我明白这样下去后果将十分严重,但是我有信心在以后的时光里,抓紧时光学习,虚心求教,认真听课,让自我跟上同事的步伐。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

《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我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就在我即将收课时,一个“不同的声音”响起来了:一个孩子举手说:“韦老师,我觉得德国军官并不完全凶狠,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我的眼睛立即“亮”起来,请他继续解释他的观点。他说:“文中的小女儿杰奎要将蜡烛拿上楼时,一个德国军官同意了,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女儿,说明他还不是完全的没有人性。”

多么灿烂的思维的火花!多么细心的发现、独特的阅读体会!我内心暗喜,却不急着肯定,顺势将他的观点拿来全班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是的,尽管在战争中,德军是可怕的,而在生活中,他们也是很多孩子的好爸爸啊!学生们一定是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的爸爸了。尽管文中的淡淡一笔,也闪烁着熠熠的人性光彩,而我的学生们也用自己善良的心发现了这一点。

阅读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视野观照下,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以保证阅读实践时间为前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这种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的读者。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