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11 10:30:22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1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在这一回中,作者让书中三个主要人物登场亮相,他们是—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其中作者对王熙凤这一形象刻画传神,揭示其性格入木三分,我安排了一课时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研究人物性格及表现人物手法”确定为该课教学目标,并依据新课标要求,设计了三个环节:

1、 阅读研究课文中对王熙凤记叙和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探究描写人物手法,领会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重要性。

3、 开放性研究讨论:王熙凤性格形成的社会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我极力贴近新课程要求,通过看录象、读课文,讨论、点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对人物的研究上,并且在学生对人物性格理解有难度的地方适度、适时地与原著进行了链接,过程环环相扣,可谓是滴水不漏,而且课堂气氛活跃,目标也得到了比较充分地落实,但是,课后思考教学过程,还是发现了在教学观念和行为策略上的不足。

一、 讨论环节刻意贴近新课标,过分强调了能力形成,忽略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对王熙凤的刻画上,可谓是极尽笔力,多方渲染。尤其对她的外貌描写更是浓墨重彩,对服装、衣饰、头饰,面容都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借助这些,形象地透示出了人物的性格。我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能力,就安排了对这一部分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来把握人物性格,以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我以为,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会比较准确地理解人物,但在进行交流时,学生或语塞,不知怎么概括,或概括出来的与文本意义距离太远,比如,有几个同学说王熙凤华贵、美丽、干练,缺少对人物内质的挖掘。在课上,我只好补充讲解了当时社会对穿戴的审美标准:比如说李渔的“衣饰贵与人相称”等,而不是像王熙凤这样。接着又补充了原著中王熙凤狠毒贪婪的性格的佐证材料,学生才逐渐理解了人物性格,花费了大量时间。课后 ,我反复思考,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终于明白,新课程虽然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能力与知识是分不开的,不能离开知识去单纯培养所谓能力。学生对问题的判断、领悟是离不开一定知识基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是由于缺少对于衣饰文化的了解,缺少对原著的了解,单纯孤立的借助于一段肖像描写去完全把握人物性格是做不到的,所以,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仍然应该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储备。

二、 没有设置让学生发问的平台。

每当学习一篇文章,只要去探究,学生总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使学生学习难点、疑点,也可能是学生思维深入、探究问题时所迸发出的火花,教师在预设教学环节时,要有问题意识,以赏识启动探究,课堂中教师要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发问。我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就请同学设计板书,要求板书内容展示出邹忌劝谏齐王的过程,学生进行设计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问和思考的过程。设计好后,再让学生找出设计中不足,这样,学生不断提问、不断思考、探究,思维积极,状态活跃。

但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我虽然预设了让学生发问的环节,但并没有把它放在突出位置上,加上时间不够,就一味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设计思路一步步走下去,禁锢了学生思维,削弱了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反映出教师问题意识淡薄,并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初衷。

三、 课堂开放性的教学策略须落实到实处

一味地呈现知识性结论会是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恰恰是不确定性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性的状态。教师可鼓励学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给他们留下探究的空间,使他们大胆寻求开放性的答案。文学作品尤其如此。“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我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了基于文本意义的解读和挖掘,归纳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比如庸俗、贪婪、狠毒、见风使舵、随机应变等,程式化的解读了文章,分析了人物。虽然符合教参,也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却缺少了课堂中最鲜活东西——个性解读。压抑了学生思维,阻挡了学生固定圈子的脚步.其实,我也设想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自己的视角,来谈一谈对王熙凤的认识和评价。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亮出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角度就会更丰富,认识也会更全面,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深刻,更易于学生形成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课堂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生命的过渡,一种生命的成长,但是,我把课堂结构设计的太满了,分析过程按部就班,条分缕析,造成开放性探究时间的缺失,我只得让学生在课下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或写成小文章,没有把开放性思考落到实处。课堂上开放性不足,学生的发散思维受到一定程度的的削弱,所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开放性教学政策需落到实处。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妨试试老师少讲、精讲,对于一些基本的东西,可以大胆地放放,给学生一点空间与时间去实践、感悟,不要怕出错或不周到,删繁就简一树花,达到课堂目标最优化的效果。中国书法和中国画讲究留白艺术,以达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现在,文本的多义性和模糊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恰恰是这种多义与模糊构成了文学最大的魅力,个性阅读、另类阅读等成为时髦的词,适当的留白恰恰就给了学生一个思维自由舒展的空间。当然,老师也不能完全放鸭子,任由学生天马行空、漫无边际乱想乱说,必要的引导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新课改行进中,种种困惑与犹疑是正常的,甚至是在学习、在思考、在尝试的最好佐证。现在的困惑,说不定正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表现。但愿我们的语文课改实践,能经历过一再探索与反思、反思与探索,最终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新境界。高屋建瓴的点拨仍然是课堂的主流。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2

怀着对名著的膜拜,以鉴赏人物形象为目的,我上了《林黛玉进贾府》第二课时,课后结合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作如下反思。

第一,小说重点在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这节课便是分析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我的设计是从林黛玉的视角来分析王熙凤、贾宝玉,又分别从众人、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视角去看林黛玉。以视角的限制来分析人物,可分析的内容就减少了,一节课下来,足可让这三个人物凸现在学生面前。有的老师却表示,不如一节课着重分析透彻一两个重点人物,即以全知全能的视角来分析人物形象,给学 ……此处隐藏14836个字……能反倒让学生厌烦,估计理科班的情况就是如此。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深文浅教,依然是我今后教学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11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篇幅较长,我分成4个课时来讲。

在第一课时中,我先给学生理清了曹雪芹的身世以及贾府人物关系,学生很感兴趣,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挑几个涉及到课文的人物讲解。我觉得这里的关键应该是如何想办法通过这几个人物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这《红楼梦》这一名著产生兴趣。

在第二课时中,对于环境描写的分析还不够透,可以再详细分析。至于服饰,由于自己对清代的服装一无所知,所以讲不了这些华贵的服饰所代表的意思,只能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体会服饰的华贵。对于路线的问题讲得太多,其实只是想通过讲解路线让学生了解两点,一是贾府很大,二是贾府内等级分明,礼节繁琐。

曾看到一个教学案例,那位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能否把“林黛玉进贾府”这个题目换成“贾府迎黛玉”?我觉得这个问题很不错。既可以写出贾府对黛玉的态度,又可以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从黛玉的角度出发去看贾府的,因而能引入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原因,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人物,可以避免俗套。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12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这节课我设置的学习重点是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分析,欣赏精彩的人物语言。学习的难点是如何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外貌描写来概括性格特点,同时要注意一些古今词义的变化。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引导学生:《红楼梦》写人物已经改变了以往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单一化的写法,塑造出成群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林黛玉就是一个典型。这样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明白《红楼梦》在人物描写上的成就,还能让学生更易理解林黛玉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和深刻的。很多教师喜欢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活跃调节课堂气氛。但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

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我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说出自己对文中林黛玉的理解。在指导理解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不同人物眼中不同的林黛玉,不同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层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我具体的抓住了以下几个重点:

1、关于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分析,可从语言、容貌入手,学生一般也能理解这个人的性格特征,“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

2、优美的语言可以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在对林黛玉的描写中,作者用了“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一个“柳”字就写出了她的万种风情,写出了她的柔弱纤巧的姿态。

3、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除了让学生感悟美,提高道德情操之外,更应该学会运用,在当前中考应试的指挥棒下,这显得很重要。学生往往能够抓住某一处的细节进行揣摩,但要把整篇文章进行系统分析就有难度了。这里有很多处的对比,林黛玉对两次“有没有读过书”的不同回答,王夫人的对林黛玉的“携”和王熙凤的“拉”,都可感受到人物性格,但老师如果没有点拨,学生是不可能感受到的。好的文章应该是处处有玄机,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点,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实践当中去,感觉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够,很多时候都停留在表面。这也值得好好反思一下。

4、文史不分家,学习古典小说,如果没有掌握当时社会一定的历史常识,是无法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的,即使理解了也是苍白的。这点对老师来说更是重要。阅读永远是提高文学修养最基本的手段。语文老师更应该是个杂家,我感觉到自己知识面很狭窄,这严重影响了对文本的理解。尽管有很多的参考资料,但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解做主体,那语文课堂就不可能生动。所以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以上是我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几点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进行反思教学和行动研究,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13

课堂选择教师主讲还是学生活动的标准教师主讲是传统课堂模式,学生活动则是新课程标准关于发展学生能力要求的课堂呈现,其实这两种模式都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无所谓孰优孰劣,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至于何为合适,则要看教学中的实际情况。

①文本情况。文字优美且主旨不甚深的文章适合学生活动,像《祝福》这样的文章,用意极深,故事又离学生生活有距离,其主旨的探究最好主要由教师讲析。当然,这两种教学模式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可以交错使用,实际上我们的课堂常常如此。

②学生情况。不同年级、不同班型,学生的具体情况都会不同,语文素养整体较高的班级可以多安排学生活动,否则,学生容易乏味;语文基础略差的班级,则要教师多讲,慢慢带,火候到了才能放手,否则,收获甚微。

2、精心选择学生能把握的角度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第三回,在全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有些内容是学生不能自行解决的,如贾府的环境,小说的艺术手法,这一回在全书中的作用等等,这些还是应该交给教师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却是可以胜任的。课堂本就是容许学生犯错的地方,只要角度不太冷僻,学生大体能把握就可以让他们去尝试了。

3、学生活动的注意点

在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上,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客观上不可能让太多的学生有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的机会,但课堂绝不能只是部分学生的舞台。新课标要求“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采用先小组讨论再推荐发言人全班交流的做法比较合乎学情

(2)学生分析课文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脱离文本,或妄下结论,或避近就远,或胡乱联系。老师要明确要求,做好示范,并及时提醒,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

(3)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能力展示空间。

4、教师的作用

在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上,教师也不能缺席。具体说来教师要做好四个角色:鼓励者,评价者,引导者,补漏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热情需要保护,学生表现的亮点教师要及时鼓励,鼓励面要广,态度要真诚。同时,老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工作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